國發會8月發布「2013年至2061年人口推估」報告,我國生育率處於長期下降趨勢,短期內難見起色,總人口數成長由正轉負將無法避免。推估台灣人口負成長的時點將提早至2022年,而15歲至64歲勞動人口會自2016年開始呈現下滑,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在2025年達20%以上。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挾擊下,屆時台灣勞動供需結構、人才創新動能等將出現重大變化,勢必對經濟、產業甚至政府財政帶來劇烈衝擊,政府應即早因應未來勞動力短缺的課題。
世界各國面臨日益嚴重的高齡化問題,65歲可能不再是合適的退休年齡,高齡人力資源開發將受到更多重視,未來各國對高齡族群生活規劃與其經驗智慧的運用,將成為消費與勞動力市場興盛,以及國家競爭力更替的重要因素。
其實高齡者即使已屆法定退休年齡,也不代表完全失去工作能力,強制性退休與社會缺乏再次就業管道,容易使退休的健康高齡者失去生活目標與自我價值,並產生憂鬱、茫然、離群索居等負面現象,為家庭與社會增添許多問題。
高齡者累積豐富的人脈與經驗,面對未來人力資源愈來愈窘迫的趨勢,銀髮族的活力與智慧有助於填補缺口。為解決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問題,全球多國都有延後退休年齡的趨勢,日本就修正「高齡者僱用安定法」規定,逐步提高高齡者持續就業的年齡;德國確立逐步至2029年法定退休年齡延至67歲。
無論是為實踐與證明存在價值,或為求經濟安全的考量,高齡者對於工作仍有相當的需求,但身體機能與心智模式變化卻是不可逃避的事實,因而導致其在工作執行過程中,需要比一般人多一些的關懷設計與安全考量。
例如在工作執行上,高齡者需要可以針對不同「工作進行時」的內容與產生的行為姿勢、氣力等,加以彈性調整的操作設備,因而設有人體工學設計概念與氣力輔助的機械裝置、簡易語音操控等設備,甚至輔助高齡者五官知覺,如視聽力或精神專注度等設計,皆可幫助發揮銀色智慧活力與自我價值實現的理想。
除輔助高齡者在身體操作上的技術,職場安全也是需要重視的議題。對於高齡者生理指標變化、疲勞程度、壓力水平的監測,以及對於高齡者工作持續與休息間隔時間等工作進行模式之重新定義與設計,最後並依循身心機能刺激與回復的相關設計原理,發展如聲音、光線、色彩、音樂、香氣等五感刺激,以達到紓緩疲勞與恢復體力之效果,皆可保護高齡者的職場安全。
例如德國車廠BMW為雇用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力,針對45歲以上的技術員專屬打造德國萊比錫工廠。
(作者是資策會MIC執行台灣產業科技前瞻研究計畫資深產業分析師)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