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樂高極度神祕低調。80年來,從來沒有人得其門而入,探究紅、黃、藍、綠的塑膠小積木如何擄獲人心,讓人從童年玩到老?更沒有人知道樂高幾經變革,甚至曾因創新失控而瀕臨崩解。樂高如何浴火重生,今天成為全球最創新、最賺錢、成長最快的玩具公司?
華頓商學院教授大衛.羅伯森用5年時間深入樂高總部,訪談樂高家族與經營團隊,揭開樂高魅力X創意的神秘面紗,找出低調樂高獨特的可獲利日常創新。
樂高真理6:先鎖定通路,再鎖定孩子
如果你到位於畢蘭的樂高總部四處走走,將清楚看到樂高對於孩子的尊重。
樂高的設計與開發工作室四周掛著旗幟尺寸的橫幅,橫幅上的圖案是玩樂中的孩子。工作室中,幾乎每一張桌子都散置著豪華的積木創作,而樂高的標語包括:孩子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相信要培育每個人心中的孩子。
這類格言可能讓人覺得俗氣,但是對樂高而言,對於孩子的了解,就是和積木本身一樣重要的企業資產。
由於樂高積木是只要透過建構就可以啟發想像力的可組式玩具,它對孩子的仰賴更甚於其他玩具配備。設計師和開發人員知道,即使是一盒少到不能再少的基本積木,也需要孩子手腦並用,才能使積木組合重生。
儘管,孩子們對樂高很重要,但在公司營運的優先考量清單中,名列第一的是通路,而不是孩子。
一開始,是設櫃位在瑪格辛百貨的廠商,在1954年啟發了高佛瑞「玩樂系統」的概念,但這不是巧合,因為歐爾和高佛瑞力求與零售商建立緊密的關係,他們知道,要與孩子連結,必須先和通路結盟。
早在1951 年春夏,樂高與零售商建立密切關係的必要性就已經根植了。那一年,樂高的業務代表告訴歐爾,零售商會在暑假過後會針對耶誕節檔期進行採購,在此之前,他們不會提出新訂單。這讓歐爾擔心,公司製造的產品若是需要被囤積幾個月,成本肯定讓人吃不消,於是決定在夏季暫時關閉工廠。
但是高佛瑞認為,暫停營運是破壞性極大的營運錯誤。他偕同妻子伊迪絲(Edith)開車到南日德蘭半島,拜訪當地每一位玩具買家,並且拿到足夠的訂單讓工廠在夏季持續營運。此行相當成功,後來他在其他地區也如法炮製,到了那年年底,高佛瑞已經親自拜訪丹麥境內每一位玩具零售商。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樂高擴展它的零售商網絡到西歐和美國,並且與通路合作,設立吸睛的店面展示,以1963年的型錄資料來看,當時樂高提供給零售商的店內宣傳物,就包括了日曆、獨立式玩具架、吊掛式標誌、有打燈的櫥窗展示品、牆面海報、展示模型,甚至是用來在戲院正片播放之前放映的短片。
從一開始,樂高就知道,要贏得重複性的銷售,就得吸引孩子,但是要拿下第一筆銷售,得仰賴對於零售商的支持。
有抱負的核心價值、不斷地實驗、系統化思考、聚焦和紀律、真實性的吸引力、將零售商列為優先考量,利用這6項原則,樂高的零售網絡在1960 年代從西歐展開,延伸挺進至美國、亞洲、澳洲和南美洲,而在同一段時間內,樂高也持續擴充它的產品系列,其中幾項重要的改變包括:
1. 1961年,樂高的積木設計師發明了輪框,這種由橡膠輪胎環繞的簡單圓型積木,附有一個軸承,在當時相當創新,也申請了專利。如今,樂高每年生產大約3 千萬個輪胎,數量超過固特異(Goodyear)或普利司通(Bridgestone)。
2. 1967年,樂高推出為學齡前幼童設計的得寶系列。得寶源自拉丁文duplus,意思是double。得寶是大顆粒的積木,便於讓幼童的小手好握住,它也是樂高的入門積木,而且因為得寶積木可以接合樂高積木,所以小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後,不玩得寶積木時,就會升級玩樂高。
3. 1968年,第一座樂高樂園(LEGOLAND)在畢蘭開幕,這座主題樂園以豪華的積木景點為號召,例如極為逼真、高達11公尺、需要超過175萬顆積木,才可以拼成坐著公牛的印地安蘇族酋長。時至今日,畢蘭的樂高樂園每年仍然吸引將近150萬人前往參觀。
(本文轉載大衛.羅伯森、比爾.布林新書《玩具盒裡的創新》,由天下雜誌出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