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王怡文雪梨特稿)原住民僅占澳洲總人口的2.5%,然而獄中卻有27%的受刑人是原住民族群。這所懲教中心為受刑人打造「類社區」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在獄中仍能貼近家庭、傳統文化和社會。
2013年澳洲獄中受刑人人數增加至歷年之最,其中原住民占超過1/4的比例,入獄率高於非原住民族群。
為免出獄又陷入犯罪循環的開端,西澳省打造全澳第一座原住民監獄,培養受刑人的生活和職業技能,協助日後重返社會謀生。
澳洲統計局2013年底公布資料顯示,澳洲獄中受刑人人數創新高,首度突破3萬人大關,較2012年增加5%,達到3萬775人,其中有58%是再犯者。澳洲人入獄比例亦較往年升高,2013年10萬名成人中,有170人入獄,相較於10年前,只有157人。
而在澳洲各省之中,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的入獄率為全澳最高,10萬人中有821人入獄,其次是西澳(Western Australia),有256人。此外,澳洲人口約2300萬人,原住民僅占澳洲總人口的2.5%,然而獄中世界卻大不同,計有27%的受刑人是原住民族群。
西澳省北方的小鎮德比(Derby)有全澳第一座為原住民打造的懲教中心,目的在幫助原住民受刑人日後重返社會和家庭,並降低原住民更生人的再犯率。
自願轉調在此服務的原住民警長麥法蘭(Mike Macfarlane),具有輔導原住民的多年經驗,他說,很遺憾必須特定為原住民族群來打造一所監獄,但這卻是現實所趨。
西澳省的原住民犯罪問題嚴重,原住民人數僅占西澳人口的3%,但獄中已成年的受刑人卻有近4成是原住民。尤其在偏遠地區,原住民受限於教育和保健知識的不足,面臨嚴重的酗酒和低就業率問題,頻繁進出監獄似乎成了家常便飯。
這座耗資澳幣1億5000萬元(約新台幣40億5000萬元)打造的懲教中心於2012年11月正式啟用,收容輕度和中度的受刑犯,共有22間居住單位,可容納120名男性受刑人和30名女性受刑人,希望幫原住民受刑人擺脫以監獄為家的宿命。
這裡聽得見鳥兒在枝頭鳴叫,紅土被覆著野生植物,除了有足球場和籃球場外,還可透過半透明柵欄看見遠方遼闊景色。麥法蘭說:「若不是有半透明柵欄,可能會讓人誤以為這是座全新的小鎮。」
這所懲教中心以創新來挑戰傳統監獄的模式,為受刑人打造「類社區」的生活方式,以原住民文化和人情味為出發點,讓受刑人的獄中生活仍能貼近家庭、文化和社會,以免與現實社會脫節,以致出獄後喪失社會適應力和人際溝通力。
不同於一般監獄牢房所採取的隔離方式,這所懲教中心將原住民族系和語言相近的受刑人安排在同一間家庭式小屋,約6至7人一間。他們必須自理生活起居,從中學習生活技能,包括烹飪、打掃,以及養成衛生習慣和健康飲食等。
麥法蘭說,管理者試圖讓獄中生活反映社會,而大部份的原住民受刑人先前生活十分艱困,因此監禁期間他們從基本的生活技能開始學起。
受刑人有每週津貼可自行選購食材,並在導師協助下學習烹飪,也可按照原有生活習性,自行升火煮食,管教原則著重讓原住民受刑人在獨特文化中建立起自信與自尊,在正向的環境下,減少出獄後再次犯罪。
此外,懲教中心也提供教育和職業訓練,讓受刑人學習焊接、引擎維修等課程,培養日後的謀生技能。希望經過文化薰陶和專業技能養成,在潛移默化中剷除惡習,進一步降低出獄後的再犯率。
西澳省懲教部長柯伯(Murray Cowper)認為創新的關鍵在於,將囚禁受刑人並期望他們出獄後即重生的想法已經不適用了,應讓受刑人接受技職課程培訓,讓他們一旦出獄即具備謀生的能力。
澳洲聯邦政府之下的行政區包含6個省分以及澳洲首都特區和北領地,各省自有不同的獄所管理方式。西澳打造原住民監獄的創舉,引起澳洲各省相關單位的關注,也有國際研究者特地前往參訪,盼以長期研究探討其施行成效。(詳細報導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雜誌2014年3月號)1030323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