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弊案很多都是縣長帶頭作亂~
新竹縣長陳進興、范振宗、林光華、鄭永金、邱鏡淳公開呼籲中央儘速通過。昨天除范振宗在中國不及趕回,其他四人都到場,且陳、范、林、鄭更聯名發出共同聲明。
==========================================
作者:
劉其昌
關鍵字: 竹北 璞玉計畫 台知園區 新竹 土地徵收 農地
9月25日正午,七十多位的竹北璞玉農民一早便搭乘兩台遊覽車到了經濟部門前舉行記者會,抗議行政院委託經濟部的審查會議,欲利用「國家重大建設」之名,徵收420公頃的璞玉良田。自救會成員以甫從2014年全國稻米品質競賽中獲得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田守喜先生所提供的穀子,在現場畫下一個「米」字,象徵這群高齡七八十歲、一生辛勤務農的阿婆阿公,他們身為插秧與拾穗者的驕傲。
「璞玉計畫」為現今的「台知園區」(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之前身,原計劃案由前新竹縣長林光華於任內推動,歷經十多年的停滯與爭議,計畫區範圍從當時號稱是台灣最大土地徵收計畫的1000多公頃縮減成447公頃。而在這447公頃當中,真正作為原計畫目的所使用之土地為提出校地開發的交通大學所申請的40公頃竹北校區(約9%)、61公頃高科技產業專區(約13%),兩者合計起來僅佔計畫用地的兩成,其餘將近八成的土地,都使用於住商用地。
在這一波的區段徵收中,447公頃範圍內有420公頃的特定農業區,佔了超過全區的九成土地。雖然101年修正施行之土地徵收條例第3之1條明文規定:「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除零星夾雜難以避免者外,不得徵收。」但是第10條第3項卻又為了舉著發展主義之大纛者大開後門:「特定農業區經行政院核定為重大建設須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這正是行政院之所以委託經濟部審查該計畫是否符合「國家重大建設」的原因:只要通過了國家重大建設的審核,這超過9成的特定農業區都得以被「合法」的徵收。讓人心寒的是,農業主管機關的農委會,對此一荒唐至極的特定農業區徵收案竟無任何積極的作為。
兩排手持長盾的警察將自救會與促進會的成員以經濟部大門為界區隔開來,促進會那頭,難得的出現了陳進興、林光華、鄭永金與邱鏡淳等新竹縣四位歷屆與現任縣長齊聚一堂的畫面,這麼大的陣仗,很難讓人不去聯想到縣府高層與地方派系是否受到年底選舉的壓力,才為了此案而不計較政黨色彩與過往恩怨,帶著促進會成員高喊發展與繁榮的口號。
自救會這頭,每一次口號都喊得最奮力的徐女士,於民國60幾年時,在現今的計畫區內和先生買下了30坪的地,歷經了高鐵站的馬路拓寬徵收,如今只剩下20坪的土地。「先生做的是木工,所有的生財工具都在家裡面,好不容易還完了身上的貸款,這次如果連家都被徵收了,還要怎麼活下去?」對於如徐女士這般的非大面積土地擁有者,如經過了區段徵收之後,補償地是原面積之40%,換算下來會是一塊不到10坪的土地,而那難道會是她成就了一個看不見的產業園區的最好代價?
另一位今年已經80歲的陳女士,日日從事農作事務,身體看起來仍然相當健朗。她在計畫區內擁有2分的地,以仲介開出每坪8萬的價格計算,若她將農地售出,便可得到超過一億元的報酬。當被問到拒絕徵收的理由是否與徵收的價格有關時,陳女士說:「多少錢我都不賣!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是永遠的,是要拿來耕種的,也是要傳下去的…」巧的是,當她說到這裡時,促進會那頭竟開始高唱「客家本色」,似乎是想彰顯他們並非他人所質疑的「假農民」。極其荒誕的氛圍讓人一陣目眩,也難讓人去注意他們是否有完整的把歌唱完,包含那最後一句:「永遠不忘祖先言,千年,萬年。」
竹南科學園區、彰濱工業區,從過往的大規模徵收案的教訓可以清楚的看到,地方政府總是強行的畫了一塊虛幻如海市蜃樓的大餅,藉著地方繁榮與產業進駐的美夢以欺瞞地方居民、混淆國人視聽,但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一場空。真正真實的,只剩下「曾經」發生在那些辛勤歲月中,耕耘和收成的喜樂,剩下厚實粗糙的雙腳踩在「曾經」充滿飽滿稻香的田間記憶,和一群群被迫離開一生居所的流離之人。
璞玉計畫凸顯的是,在現今糧食自給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中央政府與新竹縣政府仍然不停地在剝奪這些僅存且可貴的肥沃良田;凸顯的是,儘管如今竹北的空屋率高達12%,更高於全國平均的10%,新竹縣政府仍執意要透過核定僅僅13%的產業專區為國家重大建設,去偷渡其餘80%都市計畫的住商用地。我們想問的是,究竟一個「地方性」的都市計畫怎能成為「全國性」的重大建設?
「大家都住在附近,徵收之後都會散掉啊…」坐在台北市的烈陽下足足有5個小時的阿公阿婆七嘴八舌地說。或許拋售農地能夠使他們一夜致富,但在不那麼富裕卻充滿自給自足的驕傲的樸實生活中,無論多少錢都不願意售出的,是那種對於鄰里、土地的濃厚情感,是對於世代傳承的責任重視,更遑論那些如徐女士這般,要捍衛的是他們僅存的唯一居所的人。
當日的會議沒有結論,工業局要求縣府補件後再行審議。而在這件毫無公益及必要性的徵收案中,唯一能預見的是,這絕不會是抗爭與護田的最後一次行動。十多年以來,縣府在推動璞玉計畫時的粗暴與蠻橫,讓原本的璞玉成了掠奪土地和鄰里情感的碎玉,而真正耀眼的,反倒是這群勇敢的長者「寧為瓦全,不為玉碎」的直樸與堅毅。(作者為公民記者)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