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安倍究竟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右翼?還是一位「務實主義」的右翼?「意識形態」的右翼,是把國家正常化當成一種終身的信念,不論民意支持或反對,都會堅持推動國家正常化政策;反觀「務實主義」的右翼,則是把國家正常化當成討價還價的工具,會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化來調整國家正常化的步驟與方向。
以此推論,第一任期的安倍,是「務實主義」的右翼;現任的安倍,則是「意識形態」的右翼。安倍何以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呢?主因就在「高人氣」與「集體氛圍」:高人氣有助於安倍塑造集體的氛圍,而集體氛圍則能夠維繫安倍的高人氣於不墜。
首先談高人氣。二○一二年上台後,安倍能維持高人氣於不墜,主要有兩項法寶,一是強力推動安倍經濟學,讓人民產生經濟復甦曙光已現的感覺;二是極力擺脫戰後和平憲法的箝制,讓日本恢復大國的榮光。安倍將這兩種手段交替運用,尤其在經濟復甦的力道疲弱時,其國家正常化的腳步就會越快。
挾著高人氣,安倍繼在今年四月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為日本武器輸出開啟了大門;三個月後,安倍政府又決定在今天(七月一日)通過「武力發動的新三要件」,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鋪平道路。過去三十年以來,右翼長期無法做到的事,安倍竟在三個月之內就達陣。
其次,我們看到安倍如何渲染「外來威脅」正在擴大的集體氛圍。中日釣魚台主權爭議發生以來,安倍政府便不斷誇大中國大陸軍艦與軍機對於日本的侵犯和威脅,讓日本社會陷入一種集體恐慌,進而支持安倍其連串國家正常化政策。由於這種集體氛圍,連原本堅持和平憲法的公明黨,也不得不認可並支持安倍「有限度」的行使集體自衛權。
日本的民意常具有一種弔詭的特性:當某種聲音成為主流民意,逐漸轉化成一種集體氛圍之後,其他不同的聲音不是被刻意消音,就是被有意忽視。因此,當安倍決定解禁集體自衛權時,大家都只注意到安倍內閣高達六成的民意支持度,而看不見首相官邸外上千民眾的聚集抗議,也看不見日本二十四個地方議會的集體反對,自然更不會看見在新宿車站天橋上自焚抗議「安倍暴走」的男子。
安倍為何要修改集體自衛權呢?集體自衛權可以視為「海外出兵」或「介入他國戰爭」的權利,因此,安倍將之視為推動國家正常化的一環。根據日本憲法第九條的解釋,過去日本行使自衛權是僅限於本國直接遭受攻擊之後,作為反擊的「個別自衛權」,而且必須要同時滿足三項條件:一是日本遭到緊急不當的武力侵犯(對象),二是沒有其他合適手段可以排除侵犯(時機),三是武力行使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手段)。
這次,安倍將行使自衛權的對象,從日本本身擴大為「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在行使自衛權的時機上,則從過去沒有其他合適手段之外,再加上「日本國民生命面臨明顯的危險」;在行使自衛權的手段上,則從過去的最小武力限度,進一步擴大為合法化攔截以美國為目標的飛彈等八項事例。
這次安倍內閣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雖然有助於日本強化與盟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來嚇阻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但它也把日本帶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因為今後無論日本是否受到它國攻擊,都有使用武力進行主動干預及阻止的權力;同時,當日本的盟國或是與其關係密切的國家遭受外來的攻擊,日本也都可能「主動被捲入」戰爭中。
日本民眾最擔心的是,在集體自衛權修改後,若日本為了行使集體自衛權而在海外與美國一起作戰,日本人將會成為恐怖攻擊的目標,這讓日本原以「保護國民」而派兵海外的美意,頓時大打折扣。有高達六成七的日本民眾反對以修改憲法解釋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也有五成九民眾反對以任何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這正是主要原因。
安倍曾在「邁向美麗的國度」一書中,描繪他眼中美麗的日本。然而,安倍「有限地」解除集體自衛權,卻為東亞區域安全帶來無限的危機,也為日本國民帶來無限的恐懼。這難道就是安倍眼中的「美麗國度」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