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重豪;攝影/顏涵正】
三百年前,閩南祖先渡過波濤抵達臺灣,所到之處,舉目無親、遍地草莽,許多人視神佛為心靈之所託。來自福州的李邦祿,原是名捏泥人,落腳艋舺後便以手塑佛像維生,後來闖出一番名堂,相繼被全臺各廟宇請去製作大型佛像。如今這個造化神靈形象的手藝,已經從李邦祿的祖輩流傳到第六代子孫身上;他在1895年設立的龍山佛具店,亦走過116年歷史風華。
從脫胎到木雕 與時俱進
其實李邦祿並非出身藝術世族,僅是普通的拜佛人家,因為懂一些手工藝,便為自己及家人製作觀世音菩薩供奉,久而久之,也受人請託為其塑像。不過李邦祿的孫子,也是龍山佛具店現任董事長李子勇說:「古早的佛像都是紙糊的,頂多染上一點顏色,既簡陋又容易損壞,但農業社會普遍貧窮,人們有什麼就拜什麼。」
後來為了克服這項缺失,李家轉用「脫胎」的方式,也就是先用泥巴捏出神明的雛形,再用紙片貼出外表,泥巴乾了之後挖掉,接著彩繪及「安金」(黏上一層金箔),就完成一尊堅固且美觀的佛像了。直到今天,大型塑像仍然採用這個方法,只是表面改採玻璃纖維,至於中小型佛像,則隨著人們對質感的重視,發展出木材雕刻。
回憶起兒時,李子勇說:「那時候全臺灣都在蓋新的廟宇跟佛堂,阿公跟爸爸就四處幫別人做大尊的菩薩,這間做好了換那間,一出門就是好久,家裡都是阿嬤在照顧。」儘管如此,在耳濡目染之下,李子勇十幾歲時就把基本技術學會,二十歲以前,已經為艋舺龍山寺造了韋陀菩薩及伽藍菩薩。
佛道的神像有上萬種,尤其王爺有三百六十尊,有時連委託的廟方都記不全所有王爺的樣子。早期李子勇會先燒香請示神明,晚上睡覺時,王爺果真會入夢,隔天醒來他再趕快把夢到的形象刻下。如今,他信手拈來都能刻出任何一尊神明,「就算閉著眼睛也刻得出來!」
創作佛像 按部就班馬虎不得
不僅神明的樣貌需要牢記,雕刻佛像還得遵循一定的步驟。李子勇指出,首先要選擇適當的木材,接著擇定良辰吉日「開斧」,也就是拿斧頭向木材輕輕一劈,向神明敬告動工。接著刻鑿身軀,做出「粗胚」、「細胚」,再用砂紙磨擦木頭「修光」及上底漆。全身體態初具後,要為神像刻出五官「開面」,以及用漆線或粉線勾勒服飾線條,稱為「牽線」,而後「粉面」彩繪五官、畫上衣飾還有「安金」。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儀式是「開光點眼」。雕刻師要一手持鏡、一手持筆,口唸經文,接著持筆在眼、耳、鼻、眉、口等部位輕點一下,就為佛像注入神靈了。
李子勇表示,傳統還有「入神」儀式,也就是將佛像背後挖一個洞,放入金、銀、銅、鐵、錫等五寶,代表五臟,以及五色線,表示腸子。三、四十年前,許多宮廟甚至會將活生生的鳥、蛇、蟾蜍、蜜蜂放入,意謂神靈附身,「不過現在很少人這麼做了,畢竟動物也是神明要慈悲的對象。」
東西揉合 藝術改良
佛跟人一樣,會隨著文武屬性展現各異其趣的表情。李子勇說,觀音及佛祖保持坐禪姿態,因此會微微闔眼,顯露慈祥。四大金剛是保護佛祖的護法,所以眼睛會炯炯有神,以威嚇惡靈。彌勒佛一見人就笑,笑了就發財,圓滾滾的肚子還能儲藏財氣。
不過傳統佛像的姿態不是坐穩穩,就是站正正,李子勇一心突破原有形象,為神明加上各種動作及裝飾。例如原先肅立的武將不但提起一隻腳,還將雙臂擺出一高一低微彎的體態,展露威風凜凜的英姿;專門幫城隍爺押解惡人的七爺八爺,露出更加凶悍的眼神;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左手多了如意,右手再添一本經書,甚至收起大腹便便,飄然站起身來;端莊樸素的菩薩也多了幾許裝扮,如燦爛的蓮花、繁茂的松柏及萬丈光芒等。
如今李子勇已經為不同神明變化出千百種造型,不但注入更莊嚴的氣息,還使佛像超脫了拜拜用途,轉身一變為雋永的藝術品,很多消費者甚至指定不為神明安金身,直接保留原木顏色當古董欣賞。
李子勇還會前往羅馬觀察西方雕塑的人物,「他們的衣服皺褶,能夠雕得跟真的布一樣柔軟,還有人像的身體線條更是逼真。」他進一步比較東西方工法,西方特別講究細部的骨骼、血管及青筋,尤其全身都要按照真人比例安排,務求趨近血肉之軀。
反觀東方不甚在意肢體比例,常常手留得太長,腳又削得太短,「如果神像站起來,就會又矮又纖細,很多信徒買的時候沒注意,都不知道自己拜到一個小矮人。」李子勇也指出,東方擅長雕刻微小的東西,例如龍山佛具店一尊佛祖的服飾上,雕了一面小小的龍頭裝飾,除五官兼備外,細細長長的龍鬚更蜿蜒得栩栩如生。另外,觀世音菩薩頂上的佛冠還鑲嵌一尊釋迦牟尼佛,約僅十元硬幣大小。
李子勇揉合東西精華,除了持續講究微小的雕刻技術外,還關注神像的身體比例,就連手指頭的長度都不放過。
刻工精湛 品項包羅萬象
精湛的技藝,還吸引天主教徒請李子勇製作耶穌、瑪麗亞,以及伊斯蘭教的天使。李子勇說:「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我都刻過!」他回憶,幾十年前有來自美國的「愛教」信徒請他刻一尊男女裸身交疊的主神,「雕刻沒什麼大問題,但以往店裡都是女工在上色,這次如果請她們幫忙也太不好意思了,我只好吩咐已婚的男生負責,還要他別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做,免得尷尬。」後來這尊男女交疊像果真被供奉在臺北愛國西路的教堂,不過在當時民風保守的戒嚴時代,沒多久就被政府勒令毀棄了。
除了雕刻佛像外,龍山佛具店還提供完整的佛道供奉用品,種類萬千,且品質日益精緻,例如七寶銅材質的香爐、鑲著水晶的燭臺、刻工精細的供桌等。他們更保存大量的文化資產,如儀式所需誦唸的疏文,許多宮廟甚至得跟龍山佛具店請益相關知識。而李子勇除了在臺灣教出四百多位徒子徒孫外,更前往大陸協助復興佛道文化,包括興建廟宇及重建宗教儀式,為文革後陷落的歷史斷層繫上記憶。
「佛具產業不會沒落的,因為永遠有人拜拜,你看全世界的佛教越來越興旺,一座道場就有上百萬信眾。」李子勇自信滿滿地說。這間古典揉合新意、從清朝穿越到現代的龍山佛具店,已經將文化精粹融在裊裊氤氳之中,四溢到常民生活裡,無聲且無息。
龍山佛具店
地址:西園路1段142、144號
電話:2306-6970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五月號556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