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印刷術到台灣的外國人是誰
2.巴克禮牧師
http://tpk.myweb.hinet.net/missionary/Barclay.htm
我給你巴克禮牧師的生平:
巴克禮牧師簡介
巴克禮牧師於一八四九年十一月21日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父親經營布商,為教會的長老。家有四兄一妹,孩子自小皆受良好的學校教育。
巴克禮牧師自幼聰慧,從小學至大學成績優越,均明列前茅。一八六四年入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精於理數。巴牧師對於電氣知識頗豐富、熟悉,為當代罕見之人才,他的芳名刊登於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之上,成為受崇敬的偉人之一。
太平境教會於一八六五年六月16日設立,同年十一月21日巴克禮牧師十六歲生日(大學二年級電機系)之時,曾寫「獻身契」(註一),自此每年生日之際必在「獻身契」上簽名,以示奉獻之志。一八九三年巴克禮牧師結婚,每逢巴牧師的生日,皆同夫人(Elisabeth A. Barclay)在「獻身契」上簽名。巴克禮牧師生前與夫人在「獻身契」上簽名的事情,沒有人知道,直到一九三五年巴克禮牧師逝世後才被人發現。
巴克禮牧師於一八七四年九月19日由英國的Liver Pool出發,費了三個月,於十二月18日抵達廈門學習閩南語,一八七五年六月5日在打狗(高雄)上陸。暫居旗後,後來遷居台南。此時正是本教會(太平境教會)遷到旗後,再回來府城二老口、亭仔腳,經過十年之時,自此經歷人生八十七載的歲月裡,有六十年的時間奉獻給台灣,巴克禮牧師與太平境教會有著不可切分的關係,他對太平境教會的愛不是表面上的愛,而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之愛,因此巴克禮牧師堪稱為「台灣使徒」。
為了使教會往下紮根,並建全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本地籍的傳教人才。當初馬雅各醫生於一八六九年七月在二老口醫館創設「信徒造就班」,得吳桑江協助,提升為「傳道者速成班」(Communicants’ Class)。
一直到一八七五年,新樓建成後甘牧師將它接過來,改為「傳教師養成班」(Students’ Class) 有由廈門美國歸正教會來的盧良教師來指導,有七名學生在甘牧師館樓下上課。
當時因德醫師退休歸英,醫館闐寂,上課地點就再回到舊樓醫館中院的咱教會禮拜堂為教室,巴牧師在裡面掛起地圖、黑板及時鐘,看起來倒滿像樣子,而中院其餘的房間是學生宿舍。一八八七年底才正式將旗後的六名學生遷來和甘牧師館樓下的七名合併於舊樓(二老口)禮拜堂的正廳授課。這就是台南神學院之創設;巴牧師命名為「大學」(Toa-oh)“Capital College”起先未設校長,不久「大學」自然以巴牧師為中心,就由他任校長,時達五十二年之久,直到因翻譯舊約聖經才交給滿雄才牧師。
無論一八六九年七月馬醫生時代的「傳道者速成班」,或者一八七七年底,將旗後的養成班遷來合併創設也好,台南神學院是在太平境教會創設的這個事實卻很少人知道,這件事對太平境教會有極大的幫助,而太平境教會與台南神學院的關係亦非比尋常。
一八七八年六月八日,英國長老教會的「台南教士會」議決在新樓醫院東北角建神學院。建校的工程費是2,652圓,太平境教會負擔463圓,英國母會出資三百英磅(2230圓)。一八八0年二月23日神學院才正式自太平境教會遷移新址上課
白話字的推行是對臺灣教會前途影響頗大的一件事,而巴克禮牧師是最為熱心推動白話字的人。當時姊妹中幾乎沒有人能讀漢文,弟兄中能讀後了解漢文也不過是十分之一。所以若要使信徒們自己閱讀聖經、靈修及查經,唯一的辦法是推行白話字。
巴牧師堅持,聖經不能憑講道者隨便改寫,信徒們必需自己明白聖經。所以他在晚年,對臺灣最大的貢獻是改譯新舊約白話字聖經,這一個貢獻在臺灣教會歷史上,永遠是燦爛的一頁。
在推行白話字的工作上,巴牧師首先看見需要一個出版部門,來促進白話字的運動,而達到造就信徒,發展教會的目的。一八八0年英國母會捐贈一架羅馬字的印刷機,由安平運抵臺南。一八八一年巴牧師回國休假時,特別到格拉斯哥一印刷公司學習撿字和排版方法,以便回到臺灣後得以應用。該公司得悉後,對巴牧師之偉大精神,深表欽佩,特別為他選拔指導人員幫助他學習這些印刷的技術。
一八八四年正月,他回到臺灣時,看見印刷機件仍未裝置,立即設法裝配,於同年五月二十四日開始印刷,是為臺灣印刷業之濫觴。巴牧師名其書房為「聚珍堂」,俗稱「新樓書房」。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