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政府統一紙本電子發票格式,交易明細也不再主動列印。不過,在很多人還搞不清楚啥是電子發票之際,明細驟然取消,引發很多抱怨。本報推出「電子發票無紙化路迢迢」願景專題,從消費習慣革命、城鄉落差、數位落差等角度探討問題,盼能讓電子發票無紙化推動更順利、民眾權益也能獲得保障。
摸不到發票與看不見交易明細,對民眾而言,是一場消費習慣的革命。家住新北市的錢先生說,他能夠理解,電子發票是為了減紙,為環境永續著想,不過,電子發票看不見交易明細,還是讓他很緊張,不知道店員有沒有算錯帳。他問:政府要減紙,只能從消費明細想辦法嗎?
電子發票推動三年,錢先生也被動適應了三年。他說,政府宣傳不夠,說改就改,對消費者不夠尊重,「以前長條型(指收銀機發票)的發票有什麼不好,明細、發票號碼清清楚楚。東西買得多時,中獎機會提高很多。」
無紙意識抬頭 財政部推動改革
電子發票已經創下一年38億張的輝煌紀錄,但真正「無紙」的電子發票僅區區2億張,比率5%;九成五的發票,還是以紙本型態存在。
無紙成果不彰,先求「減紙」的意識因而抬頭,財政部決定,從今年起,四大超商、加油站,不再主動提供消費者交易明細。
儘管消費者並不習慣,財政部不否認,這是為了達成發票無紙化任務的戰術之一。財政部賦稅署營業稅科科長李志忠說,民眾反映紙本電子發票(現已更名為電子發票證明聯)長短、寬窄不一,讓人眼花撩亂,連保存都很麻煩,因此從今年起,電子發票證明聯限長、定寬。「鼓勵民眾少拿消費明細」,也是種有效的減紙方式。
不過,發票是發票、明細是明細,兩者分離,不再打在同一張,出現不少質疑。錢先生反問,以前買幾十樣東西,發票、明細合一,品項多,一張發票打不完,就會出現連號發票。政府拆開發票與明細,買一件跟買100件,可以拿來對獎的發票仍只有一張,「電子發票豈不是變相讓中獎率下降? 」懷疑減紙效果沒出現,消費權益卻已受損。
新政今年試辦 操作模式待摸索
「沒有明細,退貨怎麼辦?」家住宜蘭、在台北上班的業務員劉小姐,經常兩地消費。沒有消費明細最讓她最困惑的問題是:如果要退貨,就算發票還在,少了明細參考,不知道該拿哪一張去退換貨。
有消費者向媒體投訴,超商處理明細的做法並不一致,有的「高度」配合政府不列印明細,即使消費者要求列印,店員也誤以為不能提供;也有超商業者,不管顧客有沒有開口要明細,即使只買一樣貨品,還是會主動給兩張憑證,一張是紙本電子發票、一張是明細,反而更費紙。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科長劉醇錕說,政府對於電子發票無紙化「自然導入」,不會強迫調整消費者習慣。
消費明細今年擔綱帶頭拉高無紙比重的角色,究竟該如何存在,未來又要以哪種方式淡出?看來,不只消費者,政府、店家也都還在摸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