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總統府資政陳於去年9月24日見刊本報的專文,時隔半年,太陽花學運反服貿活動掀起波瀾,引發社會震盪。由於專文內容印證時事,發人深省,本報特予重刊,以饗讀者。
近日應聘在大學承乏講座教授,在國外教書的友人好意捎來一則在課堂上供學生思考的hypothetical situation: 有一群小朋友在正常的鐵路上嬉戲,旁邊另有一條廢棄的鐵路,上面也有一位小朋友在玩耍。突然一列火車急行而至,而你正站在轉轍器旁邊,請問你會做什麼動作?在課堂上絕大多數的同學選擇立即扳動轉轍器,讓火車駛向停用的鐵軌,拯救多數的小孩。
聽到同學第一時間的反應後,教授提醒同學:那位單獨在鐵道上玩的小孩是守規矩的,而那一群在正常鐵軌上嬉戲的是不守規矩的,為何要犧牲守規矩的人?請大家再思考。
其實這位教授心目中的答案是:不碰轉轍器,讓火車繼續行駛,因為在正常鐵道上遊戲的小孩應該早有火車會來的風險意識,在你還在猶豫不決時,他們可能已經準備好拔腿逃離,而且勉強將火車轉到久未使用的軌道,斷送的可能不只是一位對火車沒有預見的無辜小孩,更可能是全車的乘客。
在思考此一問題的同時,我們可能發現這不只是一個益智而又嚴肅的情境,而且是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國家發生的案例,甚至極可能是正在台灣上演的戲碼。其場景可能是法庭、可能是立法院,也可能是都市更新、交通建設、能源開發的案件,甚至是有關特定產業去從的討論(例如:石化產業的新建或保留)。
在回覆友人的電郵中,我寫下幾點看法:
1.在正常鐵道上遊戲的小朋友,或許是多數,但也是違反規定的多數。
2.在特定場景的多數,未必代表全體。
3.在火車上的乘客代表未發聲的真正多數,也可以代表社會;而火車則代表整體制度,甚至代表國家。
4.第一時間的反應,類似即時的民意或輿論,有時可能反而協助不守規矩的、將守規矩的人逼向牆角。
5.循規蹈矩的如被背棄,違反信賴保護,同時也可能造成火車出軌、大眾受害。
6.臨時、緊急乃至權宜的措施或舉動,常是未經審慎規劃,就像被迫扳動的轉轍器。
國人不妨將上開思考步驟,套入近日新聞常見的各種場景,無論是政爭或非政爭,不難發現不少角色按規矩辦事卻常被打成棄甲曳兵、百口難辯,事後雖然發現有差,但錯誤或惡例已然形成。
以都市更新為例,相關制度及法律存在已超過15年,有如火車通行的時間與地點,廣為大眾了解或認知,但遇有特定事件可能與旁觀者的情感不符,許多義憤填膺的熱心觀眾就不願遵循遊戲規則,起而抗議抗爭,其結果將使在轉轍器邊的地方政府轉而便宜行事,改變火車方向,導致依循規定的人反被犧牲,影響所及可能使全國各地都更停擺,危險建物繼續威脅人身安全,都市景觀也持續不能改善。
國外的教授要同學回去再思考,是指導同學思考問題的方法,點出應全方位參酌的因素。面對邇來國內紛紛擾擾的事件,國人是不是也用同一思維,在鼓譟或伸手扳動轉轍器前,再思考一下?
(作者是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