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壽總經理郭瑜玲(左)、中壽董事長王銘陽
圖/經濟日報提供 |
歷經10年蛻變,中國人壽已由家族企業轉型為專業經理人帶領的企業,未來要靠團隊作戰,為下一個50年立下「兆元企業」新里程碑。
回顧1963年,政府開放保險公司成立,當時的立法委員丘漢平召集菲律賓華僑成立華僑人壽、華僑產險及華僑銀行;華僑人壽成立於同年4月25日,即為現今中國人壽的前身。
惟華僑人壽經營不善,1974年時,由當時財政部長李國鼎找辜振甫及辜濓松接手,分任董事長、總經理。1981年,正式更名為「中國人壽」,當時中國信託等關係企業員工也會輪調到中壽服務。
1988年,中壽由辜振甫擔任董事長,辜啟允擔任總經理,1995年股票掛牌上市時,股票一上市就從67元飆升至112元;不過,辜啟允身體欠佳、事業版圖大,加上後來的國產事件,中壽經營遇到瓶頸。
2003年,引進專業經理人經營,找到曾在南山人壽、中國平安保險的王銘陽、郭瑜玲。王銘陽、郭瑜玲現為中壽董事長、總經理,也是中壽近十年維新的靈魂人物。
王銘陽、郭瑜玲剛到中壽時,面對的是一家士氣低落的老公司,不僅業績不振、股價跌破票面價,最低僅剩5元多,市場上還盛傳,隨時可能被賣掉,外界也不看好新經營團隊能讓中壽有所改變。
挺過金融海嘯 逆勢衝獲利
不過,中壽之後的表現讓外界跌破眼鏡,王銘陽除倚重老員工,亦引進新經理人,老幹加新枝共同建立專業經營團隊。在中壽工作25年的執行副總陳劍雄回顧這段日子,下了一個有力的註解,「對老中壽人,打開另一個中壽光輝10年」。
陳劍雄說,中壽人過去都自稱「中壽阿信」,即家業不好,但很努力工作;王董(王銘陽)來了以後,肯定我們,也改變我們的想法、做法,這股改變的力量是看不到的。
不過,從二次對外併購、首創本土公司併外商公司、外資法人持股高居金融股之冠、率先同業推出分紅保單、金融海嘯中唯一未受有毒資產衝擊的壽險公司、入股建信人壽等種種行動看來,中壽的改變,令人難以想像。
資深副總經理張火冏銘表示,中壽早在2000年就設置銀行保險部門,是台灣最早切入銀行保險業事的公司,但早期缺乏投資人才,使得資金收益無法符合提供給保戶的預定利率,直到2003年,擁有22年投資經驗的王銘陽加入中壽團隊,改變資產配置,提高海外固定收益比重,才讓情況改觀。
基於風控的要求,王銘陽、郭瑜玲對於投資,堅持不碰自己不懂的東西;當2007、2008年,壽險同業對訴求高報酬、透過多層財務工程包裝的債權擔保憑證(CDO)趨之若鶩時,中壽完全沒投資任何次級房貸及不良資產,成為當時台灣金融業中,唯一沒有因此受到資產減損的公司,受到金管會保險局的肯定。
受金融海嘯襲擊,2008年,台灣壽險業合計慘賠1,267億元,但中壽當年獲利逆勢創下新高,達31.7億元。
善用機會練兵 累積超能量
甫加入中壽二年多的資深副總黃淑芬分析,中壽的轉變,來自王銘陽過去深受AIG全方位歷練,後來又到中國平安人壽,兩者的經驗使其中西合璧,「對人指正很直接,但也讓溝通變得有效率」,帶領中壽轉型為具有願景、專業、企圖心、堅強執行力及人文關懷的公司。
除塑造公司文化、調整資產配置外,王銘陽還善用市場變化的機會練兵,2007年,併購瑞泰人壽,2009年以1元買下保誠人壽主要資產後,總資產從3,132億元快速增長至5,088億元,讓中壽透過二次併購機會,迅速拓展茁壯,晉升保險前段班。
中壽執行副總許東敏說,透過二次併購,中壽每個人工作能量明顯提升,不像一般併購都是委託財顧公司,中壽都是自己人做D.D.(實地查核),每天加班到半夜,卻累積出後續工作能量。
中壽在2005年就著手西進計畫,2009年,積極與大陸第二大商業銀行—建設銀行接洽合作。過程中,中壽展現強烈企圖心及最大誠意,並以互助互利的角度出發,終於促成建行選擇中壽結盟,共同投資建信人壽。
建信人壽目前已有12家省級分公司,開業分支機構達64家。2013 年,全年保費收入人民幣11.5億元。年成長84%,資產規模達人民幣262.8億元,同時今年1月的原保費收入排名已躋身中國大陸第九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