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郭崇倫】
今年1月以來,中國一直在搬沙填海,「興建」三或四座島嶼,估計每座的面積將達20英畝(約合8.1萬平方米)到40英畝。這些島嶼足以支撐起大型建築,容納包括雷達在內的監控設備,以及可以替海上巡邏艦提供補給的設施,大陸還在於永興島修建學校,解決西沙群島軍警民適齡兒童入學問題,看樣子,要在南海生根發芽了。
另一個跡象是,四月鑽井作業雖然引發越南各地大規模反華示威,大陸再接再厲,又向南海調增了四座鑽油平台,中國表示,自己有權在南沙群島搞建設,因為這是中國的領土。
亞太專家們都在問:為什麼過去沒有,但中國大陸現在卻對南中國海的主權採取如此強硬的態度?
首先,隨著國力強盛,自然產生對外的意圖,而中國夢就是強國夢,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領導人堅信,理應在亞洲擁有勢力範圍,就像美國自19世紀發表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之後,在西半球所保持的勢力範圍一樣。
中國不想受制於曾身為弱國時,所形成的國際體系,所以在東海,會宣布自己的防空識別區,而在南海,就像李光耀所說的:「如果認為中國強大後,會接受對於周邊海域哪些部分屬於其管轄範圍的常規界定,那就是單純幼稚」。
在南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周圍宣稱有主權的國家都是弱國,唯一的問題是美國的介入,這些弱國仗著美國撐腰,要中國必須照著規矩來,明明是外交問題,就不該動用武力來施壓。
中國目前切臘腸的策略,似乎奏效,一次又一次的挑釁,一片一片的進逼,看似不值得美國大張旗鼓反應,但卻讓中國增加自己的戰略優勢。
美國當然也看得出來,所以許多人建議,現在的每一步都重要,美國與亞太盟邦必須寸土必爭,否則會一敗塗地,不知伊於胡底。
但這其實是互動問題,美力量正消退,軍事預算縮減,國內不再支持海外用兵,全世界這麼多衝突地區,沒辦法都照顧到,但美又稱安全承諾,其中必有期待的落差,勢必無法遵守承諾,而讓盟邦會失望。
而這正給中國可乘之機,中國發現自己步步進逼,只要一次不要太過分,不致招來美國的反應,就可以有下一次,長久以往,美國與盟邦的信任關係不再。
達特茅斯學院副教授林德﹝Jennifer Lind﹞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電子報上「美國應該在亞洲退讓什麼?」文中指出,光靠美國對敵人的堅定反應,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同樣的對自己盟邦堅定,讓他們知道,不是每件細微小事,美國都必須要反應的。
她舉的例子是,五O年代時,東德與蘇聯逐步管控西柏林聯外的高速公路,西德認為這是對其西柏林主權的危害,當東德要求所有駛入西柏林的車輛,都必須提交東德邊防核可印章,西德強烈反對,要求美國必須明確表態,甚至不惜升高為核戰,但甘迺迪政府的反應是,明確地對蘇聯與西德都說「不」。
對蘇聯,甘迺迪明確表示,美國在西柏林與西柏林的交通,是核心利益,沒得商量,為此不惜一戰,但是對西德,美方也表示,不會因為印章有無與否而開戰。西德當然不滿意,但是美國態度堅決,隨後還增援部隊到歐洲,則讓西德不滿意也得接受。
然而林德所舉的例子是第二次柏林危機,適足以反證她的說法,蘇聯始終沒有放棄封鎖柏林,第三次危機還是發生,甘迺迪不得不要求國會增加國防預算,徵召後備役,而最後導致柏林圍牆興建。
當時的美國國力鼎盛,也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蘇聯知道美國有能力可以實現它的警告與承諾,但是現在中共看穿了美國不願打這場仗。
其實最難的還是,還是判定此刻什麼是重要的?是不惜一切,阻止對方的企圖?還是堅定面對盟邦說「不」,即使以後可能會後悔?
(作者為聯合報副總編輯)
【2014/06/30 聯合晚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